东信证券
7月25日,北京大学在校内网发布了《关于进一步做好本科学业评价工作的通知》,内容包括:从2025级学生起,在各类含有学业评价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绩点;课程考核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进行评定和记载(等级制成绩不换算成绩点);不再设置指导性课程成绩优秀率指标等内容。这纸通知,让“绩点改革”成了全网焦点。
北大这回改革可不是一时冲动。生命科学学院早就是“排头兵”,2022年就先试行了等级制,用优秀率(A占比)和优良率(A+B占比)代替 GPA。三年下来,效果让人惊喜:学生从“卷绩点”里抽出身来,更早投入科研和自己感兴趣的事。这些设计本质上是在扩大容错空间东信证券,让一分之差不再成为学生的“生死线”。
绩点虽然被骂得多,但因为“客观、可量化”,成了国内外高校、企业筛人的通用标准。北大生科院为了应对,特意在成绩单上附加等级制说明,供国内外院校参考。可真要破局,得靠更多人达成共识:要是企业招聘还盯着绩点排名,研究生导师还把分数当第一标准,校园里的改革到了社会上,难免会遇到“软抵抗”。教育评价的革新,本质上是全社会价值体系的转身。
其实顶尖高校早就在探索了。清华2015年推行12档等级制,复旦在去年也搞了16分“试错空间”,大家目标差不多:多元评价体系才是真解药。北大这次同步推出“合格制”选修课,就是给跨学科探索开辟安全区;奖学金评定纳入科研实践、社会公益这些维度,也是在回应综合素质,让成长的尺子更多样。
取消绩点能终结内卷吗?恐怕不能。教育学者熊丙奇点出了关键:“单纯取消绩点,不可能真正解决教育功利化等现有问题,建立科学多元的整体评价体系才是真正的良方。” 说到底,取消绩点只是打破“分数牢笼”的第一步。当学校敢放下“唯分数论”,社会能认可不同的成长路径,学生不用为0.01分焦虑到失眠,学习才能回到它本来的样子。这场改革的意义,或许不在立即终结内卷,而在它打开了教育评价从“量”到“质”的新可能。
(潮新闻)
【原创版权东信证券,未经授权,严禁转载。联系电话028-86007235】
高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