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局势风云变幻华盛配资,8月的北京,迎来了一场堪称“外交大考”的国际盛会。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在来中国参加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和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前几天,主持了一场高层会议,明确提出伊朗愿意与中国开展“认真和建设性的合作”。
他这次来华,肩上的担子不轻,既要争取中国在联合国层面的支持,又要推动落实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协议,这一切都发生在英法德三国刚刚给伊朗发出30天制裁“最后通牒”的背景下。
在正式动身访华前,佩泽希齐扬主持了一场行政机构官员会议,重点讨论了中伊关系与合作问题。这次会议非同寻常,它提前为访问活动定了调,也对和中国的战略合作有了新的说法。
佩泽希齐扬在会上强调了中伊的“战略性”关系,明确了伊朗愿意与中国开展“认真和建设性”的合作,特别是要在“一带一路”框架内展开合作。
他还认为,伊朗的地缘政治地位与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,决定了伊朗仍然是中国在政治、经济和国际舞台上的“可靠伙伴”,并特意提到了“共同反对单边主义”。
伊朗总统此次访华行程确认时,距离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召开仅剩20多天时间。这次峰会预计有20多个国家领导人和10个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,是伊朗深化与其他成员国合作的绝佳机会。
佩泽希齐扬此次访华的一个重要任务,是围绕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协议的推进与落实。这份协议从酝酿到签署跨越了伊朗三届政府,是伊朗“向东看”的核心。
与此同时,英法德三国发表联合声明,宣布启动“快速恢复制裁”机制。只要联合国安理会无法在30天内延长伊朗的制裁豁免,他们就将正式恢复制裁。
伊朗国内舆论近期出现罕见共识。最高领袖哈梅内伊85岁高龄华盛配资,保守派与改革派短暂放下分歧,将“向东看”上升为国家战略。
佩泽希齐扬亲自主持高层会议,提出深化“一带一路”合作,落实25年全面合作协议。路透社最新报道显示,伊朗计划在未来两年内,将中伊联合能源项目扩展至南帕尔斯气田,预计2026年产能提升14%。
在伊朗国内,支持放弃铀浓缩活动的改革派“逼宫”失败,没能通过联合发声的方式,让哈梅内伊改变立场,放弃现在的对美强硬战略。在此情况下,伊朗需要做两手准备,而与中国深化合作成为必然选择。
国际原子能机构最新季度报告显示,伊朗丰度为60%的浓缩铀库存增至42公斤,较三个月前增加15%。这一技术性数据的变动,使伊核问题的紧迫性再次凸显。
能源合作是中伊务实合作的重要一环。中伊正在推进“和平管道”项目建设,这条计划从伊朗经巴基斯坦直通中国新疆的能源通道,预计2028年建成后每天可输送150万桶原油。
值得关注的是,两国石油贸易已全面采用人民币结算,伊朗央行储备的人民币规模已达1800亿元,这种金融合作深度在当今国际环境中实属罕见。
数据显示,伊朗每天对华石油出口量已增至100万桶,占其总出口量的六成左右,而中国则为伊朗提供了急需的技术和资金支持。
伊朗总统没有选择找俄罗斯帮忙,一方面是因为俄罗斯现在也面临着重重困难,在经济等问题上无法为伊朗提供助力。
另一方面是在之前的以伊冲突中,俄罗斯没能投桃报李,像伊朗在俄乌冲突中帮助俄罗斯那样,及时提供军事援助,导致德黑兰对于莫斯科产生了怀疑。
华盛配资
佩泽希齐扬在政府内部会议上明确表示:“只有中国在当前国际格局下,能为伊朗提供真正的政治和经济支持。”这番表态凸显了伊朗对中国战略依赖的强化。
面对外部压力与内部挑战,伊朗政坛罕见地在对华战略上形成共识。改革派与保守派暂时搁置分歧,共同推动“一带一路”合作落地。
伊朗GDP增速已由2017年的4.3%降至2024年的1.2%,但伊朗依然在技术、军事等关键领域保持独立发展。导弹密集度、无人机等装备能力持续提升,西方防务智库评价伊朗已具备“区域威慑能力”。
2024年6月爆发的伊以12天军事冲突,已致超千名伊朗民众丧生,伊朗多名高层官员与核科学家遇袭。这一安全挑战使伊朗面临严峻局面。
自2023年以来,美国政府持续加码对伊朗的单边制裁,冻结数百亿美元资产,限制原油出口。特朗普时期“极限施压”政策至今后遗症犹存。
哈梅内伊通过伊朗国家通讯社公开表示,伊朗人民拒绝美国的“顺从”要求,绝不接受任何外来压力。他言辞激烈,直指部分主张与美国直接谈判的伊朗政客“只看表面”。
根据伊通社最新披露,伊朗与中国将在能源、交通、数字经济和清洁能源领域签署多项合作备忘录。尤其在“一带一路”框架下,伊朗计划推动“东西能源通道”建设,连接波斯湾、里海与中国西部市场。
伊朗央行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通过中伊结算的贸易额同比增长21%,为外部制裁下的伊朗经济带来难得的喘息空间。2025年8月,伊朗GDP虽仍承压,但原油出口额较2024同期增长18%。
多家国际能源机构分析,伊朗与中国的油气结算已部分绕开美元体系,采用人民币和本币结算机制,为伊朗经济“回血”提供了新通道。
在基建领域,中国企业正在伊朗承建多个重点项目,从德黑兰地铁到伊斯法罕钢厂,这些项目不仅改善了当地民生,更带动了伊朗工业能力的提升。
伊朗政治生态仍然复杂。哈梅内伊年事已高,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时刻在变。伊朗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报告显示,超过62%的伊朗受访者认为“深化对华合作”是当前的最优选择,但也有27%的人担忧“过度依赖中国”。
一旦未来伊朗最高领袖更替,外交主导权或将重新回到改革派手中。这意味着,伊朗对中俄合作的脚步能否持续加快,依然存在较大变数。
改革派在经济与外交层面的实际执行力更强,但他们对西方态度相对温和。如果欧美调整对伊政策,伊朗改革派可能会重新倾向于“平衡外交”。
伊朗政坛的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分歧、领袖接班问题以及西方政策可能的调整,仍为中伊关系的稳定发展增添了不确定性。未来中伊合作能否真正走向深入,将接受伊朗国内政治博弈与国际格局变迁的双重考验。
伊朗总统专机抵达北京时,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尚未开幕。多国领导人齐聚北京,这场国际盛会成为了全球舆论关注的焦点。
英法德三国给出的30天制裁倒计时仍在继续,伊朗需要在这有限时间内寻求经贸与安全的双重突破。
伊朗央行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通过中伊结算的贸易额同比增长21%,外部制裁下的伊朗经济终于获得了一丝喘息空间。
参考资料:
德法英三国启动对伊朗“快速恢复制裁”机制.--光明网.--2025-08-29.07:36华盛配资
高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